也許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未央歌》的回應大概是熱情有餘,深度尚不足。
在政治領域裡,女性經常被認為沒有能力議論政治,更別論參與政治或從政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推動30%女性參政,可以協助更多有能力的女性應對這些挑戰。
國會議員郭素沁近期被爆出,出席國會開幕儀式期間流覽服飾網購網站,事後回應女性就是喜歡漂亮服裝。遺憾的是,從許多女性民代的表現到近期柔州選舉,加上政府推動性別平權上毫無政治決心,連向國會提呈反性騷擾法案也一再拖延,由此可見馬來西亞欲打破偏見仍有非常遙遠的路要走。有人也許認為,目前已邁入21世紀,我國也有不少女性參政者,類似言論不會再出現。30%女性參政政策向來是多方激辯的議題,最常討論的往往都是:倒底需要有多少女性名額才算達到真正的性別平權?有人主張只需有女性代表,就已足夠。文:張玉珊 編按:文中「我國」係指馬來西亞 有時候人們會問我,在9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要有多少女性才算足夠?我回答:9位。
據我多次參與助選活動的經驗,每當拜票遇到男女共桌,大部份男性都會發表看法,若同桌女性同樣發表政治意見,則會被男性調侃不懂政治、婦人之言云云。過去一年,婦女部正副部長許多讓人噴飯的言論,更坐實了上述針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讓本來稍有進展的性別平權,退化至糟糕的狀況。試問,誰料得到在2019年年底竟然爆發一場席捲全球的COVID-19世紀大疫,在短短兩年已奪走全球近6百萬人口。
這些趨勢都牽涉勞動與職場安全健康,也都與整體族群的健康不平等息息相關,有必要即早因應。然而,照顧服務員的勞動條件與薪資福利不佳,以女性佔多數的照服員的勞動價值仍未被社會大眾尊重,導致人員流失率居高不下。然而數位革命伴隨的負面影響已然浮現,包括資訊安全、數位監控、數位威權,以及過度仰賴資通訊科技對實體社區、人際互動、資訊傳播,以及個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過去10年間,台灣的社福外勞人數穩定上升,至今已達23.5萬人。
在許多國家,遠距工作(telework)、平臺工作(platform work)、虛擬辦公室(virtual office)、線上會議等工作模式大幅成長,未來即使疫情趨緩,也將成為主要工作模式。如何保障外勞、移民勞工與本國籍勞工權益,確保平等待遇,將是重要的政策議題。
國際勞工組織在2016年出版的報告書便指出,由於產業自動化趨勢,低廉的勞動力對於國際大廠而言已逐漸失去經濟誘因,因此在紡織、成衣、製鞋等勞力密集產業聚集的東協國家,很可能未來20年出現大規模失業問題。最近10年來,台灣一直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低生育率國家,少子女化現象嚴重,而由於1950-60年代出生的世代人數眾多,這個世代的人在10年後將邁入72到82歲。在疫情期間,照服員更承受了失業、染疫風險與社會汙名。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職場的數位轉型更加快速。
台灣在1950-1960年間,總生育率年年高於6,但在1956年達到高峰後便一路急降,至1984年跌破2.1,至2020年更降至0.99,創下歷史新低。這些問題理應都能被預防。目前已在日本與南韓出現的老人貧窮、獨居,甚至孤獨死等現象,可能也會是台灣社會的重要問題。首先會被排除的族群將是年長者、不善用使用電腦科技的族群,而原本就擁有語文、技術與設備優勢的人,將更能從中獲利。
我國自《長照服務法》在2015年立法通過並於2017年施行以來,長照體系在服務對象、服務範圍、人員訓練與服務提供等諸多面向均有許多進展。全球性的數位革命為產業創造龐大商機,帶來許多就業機會,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老化:長照體系的發展與勞動者保護 「總生育率」反映的是女性在其一生中預期生育的總子女數,一般而言必須維持在2.1,才能維持人口結構的恆定。不論是透過輔具設備的提供、人員的培訓、立法規範或是財源籌措,均需要積極的社會行動與政策作為。
文:鄭雅文 世事瞬息萬變,歷史的發展像是驚濤駭浪之中前行的船舶,要預測未來10年的人口健康發展並非易事。照顧工作也常有情緒負荷,容易遭受病患或家屬的不合理對待而產生身心壓力疾病。區域與族群間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也將使既有的社會不平等更為惡化。例如假訊息、網路成癮、網路虛擬世界對兒童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資訊過量造成的疲勞等等。在醫療與照顧場域,遠距醫療(telemedicine)、行動監測、遠距照顧等技術在不少先進國家被廣泛應用,台灣雖有法規限制,但未來很可能在趨勢之下逐漸放寬。相較於生育率原本就偏低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等國,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快速,到2032年,全國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將超過50歲。
根據職安連線的整理,照服員的工作內容相當龐雜,在高體力勞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肌肉骨骼傷害與其他職業傷病如何保障外勞、移民勞工與本國籍勞工權益,確保平等待遇,將是重要的政策議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老化:長照體系的發展與勞動者保護 「總生育率」反映的是女性在其一生中預期生育的總子女數,一般而言必須維持在2.1,才能維持人口結構的恆定。例如假訊息、網路成癮、網路虛擬世界對兒童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資訊過量造成的疲勞等等。
然而數位革命伴隨的負面影響已然浮現,包括資訊安全、數位監控、數位威權,以及過度仰賴資通訊科技對實體社區、人際互動、資訊傳播,以及個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社會大眾也必須更重視勞動者的勞動權益,才能讓長照體系永續經營。
區域與族群間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也將使既有的社會不平等更為惡化。過去10年間,台灣的社福外勞人數穩定上升,至今已達23.5萬人。根據職安連線的整理,照服員的工作內容相當龐雜,在高體力勞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肌肉骨骼傷害與其他職業傷病。國際勞工組織在2016年出版的報告書便指出,由於產業自動化趨勢,低廉的勞動力對於國際大廠而言已逐漸失去經濟誘因,因此在紡織、成衣、製鞋等勞力密集產業聚集的東協國家,很可能未來20年出現大規模失業問題。
國人偏好聘用外籍看護工,一直是本國籍居服員勞動條件難以提昇的原因之一。最近10年來,台灣一直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低生育率國家,少子女化現象嚴重,而由於1950-60年代出生的世代人數眾多,這個世代的人在10年後將邁入72到82歲。
可想見的是,醫療、生物技術與資訊科技的結盟,將成為下個10年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力。目前已在日本與南韓出現的老人貧窮、獨居,甚至孤獨死等現象,可能也會是台灣社會的重要問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數位化:數位資本主義下的優勝劣敗與社會不平等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數位革命。在疫情期間,照服員更承受了失業、染疫風險與社會汙名。
這些問題理應都能被預防。不過除了重大傳染病,許多人口健康問題的發展其實有其前因後果,仍可從過去與現在的發展看見未來。不論是透過輔具設備的提供、人員的培訓、立法規範或是財源籌措,均需要積極的社會行動與政策作為。試問,誰料得到在2019年年底竟然爆發一場席捲全球的COVID-19世紀大疫,在短短兩年已奪走全球近6百萬人口。
高齡化社會,勢必伴隨著退化性疾病與長期失能的快速增加,包括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失智等好發於老年人的慢性疾病,不但對既有的醫療與照顧體系帶來龐大負荷,也將衝擊家庭,尤其是照顧功能日益薄弱的脆弱家庭。照顧工作也常有情緒負荷,容易遭受病患或家屬的不合理對待而產生身心壓力疾病。
全球性的數位革命為產業創造龐大商機,帶來許多就業機會,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誰又能預測病毒的變異演化,即使在現在仍難以捉摸。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職場的數位轉型更加快速。然而,照顧服務員的勞動條件與薪資福利不佳,以女性佔多數的照服員的勞動價值仍未被社會大眾尊重,導致人員流失率居高不下。
© 1996 - 2019 功盖天下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养回红